业精于专 成于稳:宇阳科技陈伟荣七年谈

2012年1月12日 来源:辽宁春成工贸(集团)有限公司 新闻作者: 浏览次数:0 打印 收藏
X

    

陈伟荣  主席兼执行董事  深圳宇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陈伟荣  主席兼执行董事  深圳宇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宇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当时的注册资本只有人民币1,000万元,然而仅仅七年之后,该公司便于香港成功上市,顺利融资1.3亿元,同时宇阳在市场上不断攻城拔寨,成为近期中国电子元器件市场表现最为抢眼的一匹黑马。而率领宇阳科技一路乘风破浪的掌舵人正是当年领导康佳创下百亿销售额佳绩的前任总裁陈伟荣,整机制造和元器件生产的丰富从业经历,使他在经营思维方面独具优势,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在电子产业里游刃有余。    

    作为一家中等规模的本土元器件供应商,宇阳科技面对众多国内同行与跨国巨头仍能保持高速增长秘诀是什么?在外部大环境激荡变化时,企业应该怎样保持稳定发展并实现持续盈利增长?宇阳的经验对于中国电子制造商有什么借鉴意义?日前《国际电子商情》独家专访了陈伟荣先生,他与我们一起分享了其经营理念以及对当前产业的思考。    

    您在创业之初为什么会选择MLCC?在这近十年之间,中国大陆元器件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

    陈伟荣:在2001年创业之初,为了避免同业竞争,我选择了向上游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看到了贴片元件市场潜在的巨大商机。    

    在我们刚刚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贴片元件还仅仅局限于少数几类产品,但现在贴片元件已经无处不在。以电视为例,过去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国际大品牌会使用少量贴片电容,但是随着数字电视、液晶电视的普及,今天贴片电容已经被大量使用在电视中,销量和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中国MLCC行业这几年的整体进步也很大。宇阳创业之初,中国大陆当时的MLCC总产量只有300亿片,但是今天单单宇阳自己的年产量就已经超过了500亿片。如果将国际厂商在大陆地区的工厂出货也算在内,估计大陆地区目前MLCC总年产量已经近1万亿片。这些都是近十年来我看到的变化。    

    在国内外诸多电子元器件制造商中,宇阳的产量不是******的,产品线也不是最丰富的,宇阳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迅速成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伟荣:宇阳取得成功的秘诀首先在于我们始终拥有清晰的定位,那就是集中力量,专心做好MLCC。我们看到,一些同行在资金实力和技术力量还不是很强的时候就开始做多元化,比如自己生产材料、设备,或者既做电阻又做电容,人力物力太分散,结果反而连MLCC本身都做不好。宇阳一直坚持专注于MLCC技术研发,使我们能够跟上国际同行快速发展的脚步,在国内率先推出0402、0201尺寸的产品。宇阳近几年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但越是这样越要保持清晰的头脑,不能盲目多元化。我们也看到一些业内公司在上市之后,拿着股东的钱去炒股,做房地产,结果当然是很不好的。    

    其次,发挥自身优势,缩小成本差距。尽管同国际大厂相比,我们在技术和产能上还着不小的差距,但是我们可以扬长避短。虽然近几年国际大厂纷纷来华设厂,以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在运营管理方面的费用支出依然是庞大的,从整体成本来看,我们还是要比跨国公司低。因此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我们能够给用户提供最好的性价比,所以一些大客户在使用过我们的产品之后,很快将其40%甚至80%的订单都交给我们。    

    第三,坚持直供与点对点贴身服务客户。我认为服务是21世纪制造业的新卖点,只卖产品的企业在今后是没有竞争力的。很多国际大厂虽然在中国设有生产厂,但销售模式主要还是采用代理的方式,而宇阳则始终坚持直供,不仅减少了中间费用,进一步降低成本,而且服务反应非常快,这也是很多国际厂商做不到的。    

    您过去曾在整机制造厂有着多年的工作经历,从整机制造的角度您认为元器件供应商可以怎样服务于制造商?

    陈伟荣:在整机制造厂的工作经历使我更能够知道整机制造商需要什么,欠缺什么。整机厂商的技术研发局限于线路设计,对元器件了解不多,因此元器件供应商需要主动去找整机厂商合作,例如,我们可以帮助他们用10μF的MLCC替代传统的电解电容,不仅加速了整机厂产品开发的进度,优化了系统性能,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另一个例子是,不少整机厂的设计还停留在0603,我们帮助用0402设计之后显著提升了产能,同时由于焊板面积缩小,外观设计更加灵活,成本进一步降低,帮助他们提高了竞争力。    

    此外,整机行业的从业经历使我深知灵活供货的重要性。由于市场供求瞬息万变,整机制造商需要根据市场灵活调整产量,他们希望尽量缩短供货周期,减少元器件库存。目前宇阳通用型产品的供货周期是一周,新产品或者专用产品也可以保证一个月内供货,以帮助制造商赢得市场。    

    我认为中国本地企业的软肋在于品质和管理。必须要承认的是,无论是从技术、产能、还是资金实力的角度来看,国际同行比我们的发展要早10年以上,甚至20年,想要追赶不是说说那么容易的。但是我们首先要从思想上接近,学习他们对品质的严苛把控,对技术提高的孜孜追求,这一点,中国的企业并非想不到,也不是做不到,但就是不能坚持,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思想上不够重视。宇阳的目标是向日本先进的同行看齐,做“中国的村田”。尽管要全面赶上并不现实,不过我希望通过加强管理,至少在别人参观我们厂房时感觉就像在日系厂商的工厂,在使用我们产品时觉得和日本制造的产品没有区别。